原来不曾忘记



我的家在大兴安岭,春天这里山峦叠翠,万倾林海一片碧波;江河湖泊,水光掩映,静谧清新;冬天万顷青松完全融入皑皑白雪之中。所有的房屋、栅栏……都穿上了柔软、洁白又得体的棉衣;树木的枝条,千姿百态;这里的自然风光纯朴粗犷。
我最爱这里的冬天,喜欢一个人在有炉火的小屋里,在那静寂的时光里静静地思考,静静地回忆,静静地看一本书,或是静静地写一篇文字。犹如品一盏温热浓香的红茶,在茶中静静地回忆过去。 回忆是美好的,仿佛又回到那天真烂漫、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,又回到了那上树掏鸟蛋,下河捉鱼虾,草丛中捉蛐蛐,野花间戏蜂蝶的快乐岁月,也想起了那时并不富裕的生活。
六十年代初期,党的一声号令,祖国各地的知青齐聚这片青山绿水的黑土地,我的父母也来到这里生活。八十年代初期,很多知青开始返城,我的父母却选择留在这里扎根生活,一位丈夫已回城和母亲要好的上海阿姨住到了我们家,她会做很多当时从没见过的菜肴,我现在记忆最深的是她做的,我小时认为那是世是最好吃的美食了——鸡蛋皮饺子。当年的我也就六七岁吧,她一共做过两次这种饺子,但是现在的我居然记得她的每一个步骤;
作为一个标准的小馋猫,我很用心地观看阿姨做蛋皮饺子的每一个过程;首先取精肉约500克(当时那个年代,一切都是计划经济,能吃上肉是大人们攒上很长时间肉票才能买到一点)用刀剁碎,放入碗中用食盐、酱油入味,然后取两 根葱现在想来大约60克的样子,切碎,将肉和葱搅拌均匀,加入各种调料(这些按自己的口味来做,记得那位阿姨调的很香,用一人炒勺做锅,里面刷一层豆油,一小勺蛋液,加入勺内,将勺子-----加热,做成蛋饺皮,金灿灿的样子很香,然后加入肉馅,量要少,将蛋皮对折,用小勺将边压实,一个蛋皮饺子就出来了!
这里的饺子还不能吃,馅是生的,还要另外调汤,将菠菜还蛋饺放在里面一起煮熟,盛到汤盆,即可食用。小时候每每到这时,我的口水已流了很长了,阿姨总会用小碗给我先盛几个到一边吃,那汤盆里的是宴请大人们的主菜,我总是细细品尝着碗里那黄灿灿的蛋饺,眼睛却恋恋不舍地看着那在汤盆里的蛋饺被端到客人的饭桌,盼望着还能再给我剩下一些!
寒来暑往,转眼我已过不惑之龄,岁月的流逝,让人遗忘了过去的种种;当在静夜时,那莫名的回忆,却记起了童年的往事和那诱人的佳肴;些许是怀旧!些许是味蕾已被时下丰富的菜肴麻痹。才想起了那曾“刻骨铭心”的蛋皮饺子!呵呵,我想明天快些到来,也亲手做一次蛋皮饺子!
厨友评论